国际足球报道Manual

青岛青少年足球俱乐部遭家长质疑,未送礼致孩子遭雪藏引争议

2025-09-07
浏览次数:
返回列表

山东青岛一家青少年足球俱乐部陷入舆论漩涡,多名家长联合反映,该俱乐部在训练和比赛中存在“区别对待”小球员的现象,部分孩子因家长未向教练组赠送礼品或现金而遭到“雪藏”,长期无法获得正式比赛机会,这一事件迅速在社交媒体平台发酵,引发公众对青少年体育培养体系中公平性与透明度的广泛讨论。

事件背景:家长投诉与俱乐部回应

据家长王先生(化名)描述,他的儿子自2022年加入该俱乐部U12梯队以来,训练表现一直较为突出,但近期多次在关键比赛中被排除在出场名单外,而一些技术水平相对逊色的队员却频频获得上场机会,多位家长私下沟通后发现,类似情况并非个例,且多数受影响家庭均未向教练或管理人员赠送任何形式的“好处”。

“孩子回家哭着问,‘为什么我永远坐冷板凳?’”另一位家长李女士(化名)表示,“后来我们才听说,有些家长逢年过节会送购物卡、烟酒甚至现金,他们的孩子就明显更受重视。”

事件曝光后,俱乐部方面迅速发布声明,否认存在“区别对待”行为,称球员选拔完全基于技术评估、体能数据和战术适配性,并强调“公平公正是俱乐部运营的核心原则”,但声明未直接回应“送礼”一事,仅表示“欢迎监督并愿意配合相关部门调查”。

青岛青少年足球俱乐部遭家长质疑,未送礼致孩子遭雪藏引争议

深层问题:青少年体育的“潜规则”?

这类事件并非孤例,近年来,多地青少年体育培训机构曾被曝出类似问题,例如2023年江苏某篮球青训机构因教练收受财物被查处,2024年广东某游泳俱乐部亦因选拔不公遭家长集体投诉,业内人士分析,这类现象背后往往与教练员薪酬偏低、监管机制缺失以及部分家长“走捷径”的心理有关。

一位不愿具名的前青训教练透露:“一些教练月收入仅五六千元,但手握队员上场时间的‘生杀大权’,容易滋生权力寻租,而家长为了孩子‘出头’,也可能主动或被动参与这种‘交易’。”

专家观点:制度缺陷与长期危害

北京体育大学体育社会学教授陈立群认为,此类事件反映出青少年体育培养体系中监督机制的缺失。“许多俱乐部缺乏透明的选拔标准公示制度,也未有独立的投诉渠道,导致家长与教练间存在严重的信息不对称。”

他进一步指出,这种“潜规则”不仅损害了公平竞争环境,更可能对青少年心理造成长期负面影响。“被不公平对待的孩子可能逐渐失去对体育的兴趣,甚至产生自我怀疑;而那些因‘关系’获益的孩子,则可能忽视基本功训练,长远来看反而阻碍其职业发展。”

行业治理:如何破局?

针对此类问题,国内体育管理部门近年来已逐步加强监管,2024年3月,国家体育总局印发《青少年体育俱乐部运营规范指导意见》,明确要求俱乐部建立公开的球员评估体系,并严禁教练员收受家长财物,但执行层面仍面临挑战——许多地方俱乐部注册门槛低,内部管理松散,外部监督难以全覆盖。

一些地区已尝试创新解决方案,例如上海市自2023年起在部分青训机构试点“匿名选拔”机制,比赛名单由技术委员会集体决定而非主教练独断;深圳市则要求俱乐部定期公开训练视频和球员数据,供家长查阅监督。

家长行动:从个体投诉到集体维权

本次事件中,青岛的家长们并未止步于网络发声,据悉,部分家长已联合向当地体育主管部门实名举报,并要求俱乐部公开近期比赛选拔的详细评估记录,他们计划联系律师,探讨以“侵犯未成年人平等参与权”为由提起集体诉讼的可能性。

“我们不是为了闹事,只是希望孩子能在公平的环境里追梦,”家长代表刘先生(化名)表示,“如果连青少年体育都要靠‘送礼’才能上场,那中国足球的未来何在?”

系统改革与文化重构

从根本上解决青少年体育中的不公现象,需多管齐下,需完善俱乐部分级认证与退出机制,将伦理审核与技术资质挂钩;应建立行业黑名单制度,对违规教练及机构实施联合惩戒,更重要的是推动体育文化的正向重构——让运动回归教育本质,而非功利化的竞争工具。

正如中国足协青训顾问、前国脚杨晨此前公开呼吁:“青训的核心是育人而非‘筛人’,每个孩子都应有平等展示才华的机会。”

青岛青少年足球俱乐部遭家长质疑,未送礼致孩子遭雪藏引争议

青岛市体育局已表示将介入调查此事,无论结果如何,这一事件都已再次敲响警钟:青少年体育的纯净与公平,关乎一代人的成长,更关乎中国体育的未来根基。

搜索